前言
从心理学的知识出发
换个视角望世界
从爱自己的初心起航
转换心情看生活
心晴在线,关心不断
专业陪伴,温暖在线
学在建大『心晴在线』栏目
定期分享心理科普知识
助力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本期嘉宾
郭茜茜
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聊城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9年入校至今,分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资困助学、档案等相关工作。
六月的鲜花已然盛开,毕业的钟声渐渐敲响,四年美好而艰辛的大学生活犹如漏斗中的砂石已悄然流进昨日。如今,同学们已整装待发,有的怀揣着梦想与激情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开启新的旅程;有的心怀喜悦与抱负进入新学校继续深造,惊艳新的时光;有的则再一次踌躇在分岔路口,陷入就业还是二战的漩涡中。学校就业处调研发现全校约13%的同学想要二战,而我所带学生二战比例大约30%。
经了解,二战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意向考研,但起意晚了,于是决定毕业后再考研;
二是一战抱着试试态度,成绩不理想但逃避就业,决定再战一年;
三是考研态度坚定,一战努力备战但结果差强人意。
那二战真的是你们更好的选择吗?二战背后又掩藏着学生的哪些心理呢?
01
沉没成本效应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一旦付出了金钱、精力或时间,即使没有取得好的结果,但仍想继续付出。那些一战努力备战、最后因各种原因马失前蹄的同学,是否也是因为不甘心前期的大量投入没有及时获得回报才坚持二战呢?失败后的坚持,真的是正确的吗?同学们是真的想要考研还是只想要逃避承认失败后的痛苦呢?
02
学习动机
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你二战的目的又是什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思考这个问题,不惜二战也要考研的决心来自哪里?是为了逃避就业、为了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圆自己的名校梦、为了提升学历、为了搞学术研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内在动机指向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本身能使你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就感,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例如搞学术研究。而为获取名誉、地位、他人的赞许和认可的则属于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也可以激发学习活动和良好行为,但它的短时性和被动性很难给你带来情绪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焦虑和压力。还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一是三年之后你仍然要就业,较高学历伴随着较高期望,研究方向的专而精可能使得你的就业机会不增反减。二是付出两年努力可能难以圆名校梦,即使成功也可能伴随较大心理落差。
03
从众与权威效应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在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考研如此,二战更是如此。当我们不确定自己何去何从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更具参考性,与他人行为想法保持一致能产生一种融入群体、找到组织的感觉。同学们犹豫徘徊时听取多方建议,当听说其他同学要二战的时候,你们的二战心也熊熊燃起,相约共赴二战!

权威效应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相比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对专业发展与前景更加了解,使得同学们更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专业课老师自身的高学历与学识渊博也让学生对继续深造抱有憧憬与向往。
04
自我效能感与替代经验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推测与判断。若同学们觉得一战失败是由于准备不足等可控因素导致,二战有了更多时间充分准备,那么便会认为凭借自身能力是完全可以成功的。除此之外榜样示范也充分激励了二战同学。周围学长能力与自己相仿、一战分数与自己相似,二战顺利上岸也充分激发了同学们二战的信心和勇气。
每当学生告诉我他决定二战了,我都会面对面的问他几个问题:
1.一年的时间成本付出,如果没有收获你能否接受?
2.没有了学校的环境氛围,你是否能独善其身,自律到底?
3.你抗压能力如何?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
4.研究生毕业后,你的就业意向是什么?是否必须通过考研才能获得?
5.你的家人是否无条件支持你再战一年,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看到这里,
你们的二战目标仍然明确,
问题都已考虑清楚,
已经准备好再次迎接挑战,
那惟愿你们一路高歌一路行,
步履坚定,终遂心愿;
如果没有想清楚,
那么请不要轻易关上其他的“窗”
毕竟,人生不止考研一条路,
你的未来亦有无限可能。
▐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郭茜茜
▐ 编辑:王新秋
▐ 责编:纪程程
▐ 初审:安 冉
▐ 审核:李 婵
▐ 终审:李 展
作者:郭茜茜 复校:张宝亮 终校:安冉
审稿:屈艳红 复审:李婵 终审: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