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尚金钊 王少聪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在体育教育中丰富思政元素,在“五育并举,体育先行”的理念下,积极构建“以体育德、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持续通过打造体育精品课堂、完善校园联赛体系、探索“体育大思政”和构建体育文化品牌,深化体教融合,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体育精品课堂
该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协调校内公共资源,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制定《山东建筑大学关于体育课的规定》《山东建筑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为打造体育精品课堂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该校共开设必修课12门,公选课14门,学生可自主选择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将专项成绩、身体素质成绩、课堂表现情况纳入体育课成绩,并将体育课成绩纳入本科生综合测评,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推进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同时,为大一、大二特殊群体学生单独编班开设保健体育课,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一至两项体育运动项目。
构建校园联赛体系
该校共设立校级体育社团20余个,院级体育社团100余个,倡议每个学生至少参加1个体育类社团,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将课上“教会”与课下“勤练”协调联动。学校现有8支运动代表队,依托校运动代表队建设,构建了“班级-院级-校级”校园联赛体系,以“三级”联赛为抓手,积极打造“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人人可参与”的校园联赛体系。据悉,该校每年举办20余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校级体育比赛。
该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联赛三个关键环节的不同功能,一体化推进“教会、勤练、常赛”的总体要求,将三者的全面联动与协调真正落到实处。2023年以来,该校运动代表队参加省级竞赛5次,其中乒乓球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混合双打冠军。
探索“体育大思政”
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内功”,该校举办“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定期开展实践教育、参观“最是书香能致远,春风桃李自成蹊”师德师风主题书展、“青莲”廉洁书画作品展、学校校史馆等现场教育活动。健全教师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制度,支持教师主动参与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强化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拓宽“体育大思政”育人平台,该校推进青年体育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解决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认定难题的同时,让“体育大思政”有了更多个性化的“打开方式”,引导青年体育教师真正成为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发展的帮助者、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筑路人。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政摆在突出位置,以课程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推动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讲育人”格局。
面向人人“有温度”
该校面向全校师生,创造性策划并已成功组织开展了两届山东建筑大学体育文化节,将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造型创新性地设计为体育文化节的会标,在体现该校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每届体育文化节结合实际及时调整项目。今年的体育文化节共设12个大项,目前已完成篮球、乒乓球、网球、师生趣味运动会等赛事,参与人数共计10000余人次。
面向人人“有温度”,该校创新形式、科学设计,将大三大四学生日常体育运动与体质测试有机融合,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同时,有效引导了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和自觉性。通过线上线下面向全体在校生发放《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相关态度调查问卷》,切实摸清摸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为接下来深化构建面向人人的体育品牌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