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节约用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指示。为加强同学们的节水意识与专业应用能力,“流韵水迹”实践团队赴供水史馆与中水站开展实践。

7月3日上午,“流韵水迹”实践团队18名成员走进济南水务供水史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城市供水的历史脉络与发展成就。踏入供水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老物件。讲解员从城市供水的起源讲起,生动地讲述了从早期简易取水设施到现代化供水系统的演变过程。成员们认真聆听,不时驻足观看,被供水事业发展背后的艰辛与曲折所震撼。在互动体验区,大家通过模拟操作旧时的供水工具,亲身感受过去供水工作的不易,也对如今便捷的用水生活倍感珍惜。

7月3日下午,“流韵水迹”实践团队的18名成员又来到了山东建筑大学中水站,进行进一步的参观学习。工作人员带领大家依次参观了中水站的各个处理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格栅间,巨大的机械格栅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将污水中的大块杂物拦截下来。随后,大家来到了生物反应池。这里是中水站的核心区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在沉淀区,经过生物处理的污水在这里进行沉淀,使污泥与水分离。接着,中水又经过过滤、消毒等多道工序,进一步去除杂质和细菌,最终达到国家规定的中水水质标准。


“这次参观让我对城市供水有了全新认识,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参与活动的同学纷纷发出感慨。团队成员们意识到,环保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就像中水站里的每一个环节,从处理标准到用途规划,都是把“可持续”落到实处的细节。或许未来,当拧开中水水龙头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节约不是终点,循环才是对资源最好的尊重。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成员们了解了城市供水的历史与现状,更增强了节水护水的意识。未来,“流韵水迹”社会实践团队还将开展更多此类实践活动,让成员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审稿:马晓兰 编审:卞梅 终审:李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