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2503)
(专业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cience)
一、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的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专业质量建设为核心,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宽厚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自主学习能力和优良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了解环境保护领域发展动态和问题,掌握环境科学专业领域知识,具有环境污染研究的基本能力与环境污染控制的专业能力,具有开展环境监测、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环境科学方面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环保机构、科研单位、设计单位、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管理、环境咨询等方面工作的环境科学领域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能够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毕业5 年后,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系统掌握现代基础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目标2:具备开展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低碳减排等方面工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专业技能;
目标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目标4: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
目标5:具有自主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要求
1. 思想方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和社会适应能力;视野开阔,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
2. 业务方面: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受到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生态修复、污染防治、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具有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教学等工作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归纳、整理、分析能力,初步具有环境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
(3)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熟悉国家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低碳减排、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就环境保护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 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 劳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5. 美育方面: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具备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
2.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3.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针对能力要求应当掌握的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培养标准 |
实现途径 |
综合素质 |
思想品德 |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类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等 |
身体和心理素质 |
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与生活、美育类选修课、体育卫生与艺术类选修课、劳育实践等 |
进取和创新精神 |
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等 |
团队意识 |
军事理论与实践、军事训练、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等 |
专业能力 |
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
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固体废物控制与修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数学实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或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程综合训练等 |
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 |
大学计算机、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规划与设计、工程制图与识图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训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
技术改造与创新 |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固体废物控制与修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信息检索与创新、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创新创业类选修课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训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
组织管理 |
环境规划与管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训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
知识结构 |
人文知识 |
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等 |
基础知识 |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流体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与识图等 |
专业基础知识 |
物理化学、环境生物学、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科学导论、水文学与水文地质、仪器分析等 |
专业知识 |
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土壤学、环境生态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学、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固体废物控制与修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专业外语(环境科学)、环境毒理学、气候变化与中国低碳发展、环境法学、环境质量管理与认证等 |
四、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五、主要课程
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经济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要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仪器分析仿真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环境工程仿真实验、环境土壤学实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2、实习与实训:环境影响评价实训、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3、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七、学制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449学时(136学分),其中必修课1833学时(98.5学分),占74.8%(72.4%);选修课616学时(37.5学分),占25.2%(27.6%)。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251(125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198(11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1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56学分,占30.9%。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通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了解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用于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发现并分析环境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提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获得有效解决思路及结论。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工艺、技术进行设计和研发的初步能力。
毕业要求4 研究:掌握基础实验技能,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环境科学研究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解决环境科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具备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初步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毕业要求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法律和法规,能够针对复杂环境科学问题,综合分析评价相关实践活动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掌握必备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能够在实践中理解、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和组织方式,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 沟通: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理解他人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复杂的环境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至少掌握一门外语,阅读环境科学专业的外文书刊,并能够就环境工程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应用于各种环境工程实践。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管理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期
学时 类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25 |
496 |
256 |
312 |
80 |
184 |
0 |
0 |
1653 |
选修 |
0 |
0 |
64 |
120 |
136 |
40 |
0 |
0 |
360 |
其它 |
|
|
|
|
|
|
|
|
436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3 |
1 |
2.5 |
2.5 |
4 |
4 |
5.5 |
16 |
40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它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须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按实际学分)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81 |
30 |
74.8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624 |
34.5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184 |
10 |
专业必修课 |
264 |
14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80 |
10 |
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60 |
21.5 |
25.2 |
专业任选课 |
128 |
8 |
公共选修课 |
128 |
8 |
小计 |
2449 |
136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5 |
合计 |
181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81 |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