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2502)
(专业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专业质量建设为核心,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宽厚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自主学习能力、优良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了解环境工程领域发展前沿及动态,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和实践应用方法,具备应用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等污染防治方面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环保企业、工程设计单位、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管理和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系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工程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2:具备解决水、气、固废、土壤、物理性污染及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综合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能力;
目标4: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
目标5:具有自主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沟通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培养要求
1. 思想方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和社会适应能力;视野开阔,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
2. 业务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力学、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学、电工学、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师所需要的全面工程素质,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管理规划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工程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职业能力;
4)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
3. 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 劳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5. 美育方面: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具备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
2.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3.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针对能力要求应当掌握的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培养标准 |
实现途径 |
综合素质 |
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
《思想道德与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类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军事理论与实践》、《军事训练》等 |
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
《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与生活》、《劳育实践》等 |
具有进取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
《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等 |
专业能力 |
具有进行环境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工程施工的能力 |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污水泵站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自控与仪表》、《土建工程基础》、《工程综合训练(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环境工程施工》、《环境工程施工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 |
具有环境工程相关的实验监测和分析能力 |
《化学实验(含无机、有机、物化、分析四部分)》、《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工程仿真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水处理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 |
具有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
《环境工程仿真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实训》、《水文学与水文地质》、《环境工程施工综合实训》等 |
具有环境工程管理能力 |
《环境规划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环境法学》等 |
知识结构 |
掌握系统的人文知识、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史”类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学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电工学》、《工程制图与识图》、《信息检索与创新》、《美育类课程》等 |
掌握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体系 |
《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工程原理》、《泵、泵站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 |
掌握较深入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环境工程技术经济》、《水文学与水文地质》、《专业英语(环境工程)》、《环境工程CAD制图》、《环境工程施工》、《水处理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环保设备基础》、《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自控与仪表》、《环境生态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建工程基础》、《工程项目管理》、《清洁生产》、《环境法学》、《循环经济概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 |
四、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五、主要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A、大气污染控制工程A、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泵、泵站与风机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 主要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环境工程仿真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
2. 实习与实训:工程综合训练、认识实习(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综合实训、环境影响评价实训、毕业实习等;
3. 设计(论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B课程设计、污水泵站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A、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A、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学制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按计划要求完成培养方案所修学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482学时(136学分),其中必修课1874学时(101学分),占75.5%(学分占比74.3%);选修课608学时(35学分),占24.5%(学分占比25.7%)。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258(12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224(13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1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58,占32.0%。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 达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
2. 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通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环境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用于分析和解决环境污染治理的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环境污染防治的工艺、设备和构筑物,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及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 研究:掌握基础实验技能,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运用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能够正确采集数据并能对复杂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通过数据库及互联网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软件等现代技术工具,进行模拟、预测或分析,辅助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够识别其在该领域应用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具备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和评价环境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项目实施过程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理解在分析、评价解决方案中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能够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掌握必备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与规范,履行职业责任。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和组织方式,理解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定位和作用,并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在团队中做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毕业要求10 沟通: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就复杂的环境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就环境工程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应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各种环境工程实践。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认识环境及相关领域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能够根据职业发展需要选择和调整学习内容,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见附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期
学时 类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42 |
456 |
288 |
360 |
104 |
176 |
0 |
0 |
|
|
1726 |
选修 |
0 |
0 |
32 |
104 |
120 |
52 |
28 |
0 |
|
|
336 |
其它 |
46 |
46 |
86 |
46 |
46 |
118 |
32 |
0 |
|
|
420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4.5 |
1 |
0 |
1.5 |
5 |
6 |
6 |
16 |
|
|
40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它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须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按实际学分)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90 |
30.5 |
74.3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688 |
37.5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168 |
9 |
专业必修课 |
248 |
14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80 |
10 |
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36 |
19 |
25.7 |
专业任选课 |
144 |
8 |
公共选修课 |
128 |
8 |
小计 |
2482 |
136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5 |
合计 |
181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81 |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