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1003)
(专业英文名称: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能够在水务、市政、建筑、环保等行业以及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培养目标总体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培养目标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高尚的政治觉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2: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及知识。
培养目标3: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培养目标4:具备在水务、市政、建筑、环保等行业以及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
1. 思想方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和社会适应能力;视野开阔,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
2. 业务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水力学、工程制图、测量学、电工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水质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和具有的素质:
(1)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
①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②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③掌握本专业的工艺设计、安装与施工等工程基础知识。
④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水力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⑤掌握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2)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⑥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获取知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⑦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⑧初步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⑨具有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毕业生应养成的素质
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⑪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魄。
⑫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态意识。
3. 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 劳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5. 美育方面: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具备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
2.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3.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针对能力要求应当掌握的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培养标准 |
实现途径 |
综合素质 |
志存高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支撑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类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军事理论与实践、军事训练等 |
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
支撑课程设置: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劳动与生活、劳育实践、美育类课程等 |
积极进取,乐于创新,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
支撑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给水厂课程设计、污水厂课程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
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团队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态意识 |
支撑课程设置:水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A、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类公选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公选课等 |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
支撑课程设置:劳动与生活、劳育实践等 |
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
支撑课程设置:美育类课程等 |
专业能力 |
具有独立解决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
支撑课程设置:给排水工程仿真模拟实训、给排水专业软件应用实训、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给水厂课程设计、污水厂课程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给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
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备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
支撑课程设置: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A、毕业设计(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大学计算机A3、给排水专业CAD制图实训、Python语言程序设计B1等 |
具有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设备安装及运行调试的能力 |
支撑课程设置:水工艺设备基础、城市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施工实习、工程项目管理、水工程经济、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 |
具有从事城镇和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运营,提供技术保障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
支撑课程设置:给排水工程仿真模拟实训、施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
知识结构 |
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
支撑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体育卫生与艺术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军训理论与实践等 |
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
支撑课程设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大学物理B、物理实验B1、B2、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B(含实验)、物理化学(含实验)、大学计算机A3、Python语言程序设计B1等 |
掌握系统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
支撑课程设置:工程制图与识图、土建工程基础、测量学C、测量学C实习、电工学D、城市水工程仪表与控制、建筑电气等 |
掌握完善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体系 |
支撑课程设置:水分析化学、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处理实验技术A、水处理生物学(含实验)、工程力学C、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泵与泵站、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等 |
掌握较深入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
支撑课程设置: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源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A、水质工程学1、水质工程学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A、消防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城市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水工程经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施工实习、生产实习、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给水厂课程设计、污水厂课程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给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
四、主干学科
力学、化学、生物学。
五、主要课程
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泵与泵站、水质工程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仪表与控制、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程施工、水工程经济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 主要专业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微生物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质工程学实验。
2. 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3. 设计(论文):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七、学制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481学时(136学分),其中必修课1881学时(100学分),占75.8%(73.5%);选修课600学时(36学分),占24.2%(26.5%)。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285(125.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196(10.7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1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55.7,占30.8%。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期
学时 类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57 |
352 |
328 |
312 |
160 |
192 |
|
|
1701 |
限选 |
|
64 |
48 |
40 |
24 |
|
144 |
|
320 |
其它 |
|
|
|
|
|
|
|
|
460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3 |
1 |
1 |
5 |
4 |
7 |
8 |
16 |
45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81 |
30 |
75.8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632 |
34.5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248 |
13 |
专业必修课 |
240 |
12.5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80 |
10 |
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20 |
18.5 |
24.2 |
专业任选课 |
152 |
9.5 |
公共选修课 |
128 |
8 |
小 计 |
2481 |
136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5 |
合 计 |
181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81 |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