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先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景观 >> 诸子先贤 >> 正文

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发布时间:2021-08-26 浏览次数: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平等;教 师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学生应 该“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孔子雕像座落于博文楼前。“博文”即取自《论语·雍也》。激励广大师生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生者,学文知礼,做品学兼 优的新时代接班人。

孔子雕像位于校园博文馆前,由济宁校友会捐赠。


孔子在建大

每当路过校园东部的博文楼时,我们都会看到先师孔子的塑像。他双手合于胸 前,笑容可掬,给每一个建大人以启迪和力量。孔子,这位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至圣先师,在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洗礼之后,愈益散发出时代的光辉。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象征,他所主张的仁爱、礼义、忠恕、诚信、 孝悌等思想,已经作为遗传密码流淌进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成为穿越时空、跨越 阶层的民族文化凝聚力。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更倾向于从一位教育者的视角来解读孔子的思想,思考其 跨越时代的魅力。孔子在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晚年在杏坛设学,广收弟子,专事教育。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生活理念、社会理想等作为教育内容,奠定了儒家教育经世致用、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在教学过程中,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信条,促进了教育领域公正平等和尊重个体等教育理念的形成,至今被奉为教育教学的圭臬;孔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视如己出、关爱有加的师爱情怀,更是体现了现代教育师爱先行的精髓,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职业精神的楷模;他在教育过程中所注重的己正正人的自律意识,是教育者树立威信的必要路径,是为师者和为政者的修身源泉。

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增长知识同时也要学会理解,让他们敢于批评更应懂得欣赏,维护正义也需满怀仁爱,直面真实却要充满热情,于深刻的人生参悟中始终怀揣温暖的心,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海霞 法政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版权所有 鲁 ICP备 06022497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