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是引领城乡发展的总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长期以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崔东旭教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学校学科专业和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核心问题,服务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亟需,组建创新团队、承担重大课题、推进技术集成、深化应用实践,为我省区域发展、空间规划、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动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提供政府决策科学咨询
山东建筑大学是山东省高校城乡规划学科唯一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本科、硕士两个层次的国家专业评估均为优秀,始终处在国内该学科办学第一方阵。多年来,崔东旭教授扎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创新研究,先后主持研制了《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鲁政办发〔2005〕27号)》《山东省建设用地标准(鲁政办发〔2018〕39号)》,由省政府颁布实施,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成果系统涵盖了区域宏观指标、工业用地指标、居民点和城市居住区指标、公共设施指标和基础设施指标等五类主要用地类型的控制标准,制定了各级、各类指标的“宏观区域指标+定额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对工业用地的建设强度、用地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首次提出了商业综合体、养老社区、物流园区和殡葬设施等新兴行业的用地标准。该标准成为我省各类建设项目审查、建设用地批供和批后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提高全省土地利用效率、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倒逼落后产业转型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6年,崔东旭教授团队承担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委托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标准研究任务,成果汇集行业规范“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宁自然资规发〔2019〕2号)”,于2019年颁布全区执行。崔东旭教授作为规划学科的重要带头人之一,多次应邀参加省、市重大规划方案论证、标准制定等工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咨询。

二、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创新成果积厚成势。
我省作为城乡建设大省,一直存在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参与度低、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崔东旭教授聚焦空间规划技术研发创新,发挥团队攻关优势,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为我省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城乡规划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2016年,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2012BAJ15B05)”课题,纵向经费570万元,研发了3项关键技术、1个空间数据库和1个辅助决策系统,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授权和8项软件著作权,发表文章23篇,出版著作3部。
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城镇群的发展需求,从效能评估、规划模拟和辅助决策三个层面,集成创新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首次系统提出了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分类分级体系、综合效能评估技术和规划选址布局决策方法。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山东半岛城镇群规划、烟威都市圈和东滨都市圈规划,为青岛市建立了重大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数据库;城际交通预测和换乘枢纽技术在潍坊市“1+5”都市圈规划中应用,济南市中心次中心和卫星城研究应用了本项目综合效能评估和交通预测模型,被济南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规划局批准实施。结合课题开展的山东半岛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布局规划示范,获得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课题成果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和北京大学冯长春教授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019年,崔东旭教授攻坚克难、再接再厉,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工大深圳分校、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2019YFD1100800)”,纵向经费3508万元,成为目前我省城乡规划领域承担的最高层次的重大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崔东旭教授负责拟定研究任务、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等,并承担课题1的研究工作。项目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拟围绕村镇社区时空演化规律和“三生”空间互动机理两大科学问题,从“三个维度、五个空间层次”开展任务分解和技术创新。项目将通过全国300个典型村镇调研,突破村镇社区类型识别方法,建立“特征分区+特色分类”空间发展图谱和数据库,集成绿色宜居村镇社区指标体系、“三生”空间格局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村镇社区规划设计与决策技术体系、村镇社区空间发展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普适性框架+地域差异性指标”的绿色宜居社区营建技术标准。项目拟在东北商品粮、华北旱作农业、华东华南季风水田、西南山地立体农业和西北灌溉农业等区域,开展50个规划示范、10个技术集成示范和5个建成项目示范,共研制指标体系15套,模型/算法9个;基础数据库2个;识别评价/监测评估/规划决策/仿真模拟技术12项,集成共性关键技术体系5个,信息管理平台2个;获得软件著作权11个,专利(授权或申请受理)6个;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5部,培养学术骨干25人。项目的研发成果可以为乡村振兴和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果的广泛应用可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