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学校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阵地作用,推进书香学院、书香校园建设,热能工程学院开展了“书香润德,能者先行”寒假主题阅读活动。
随着活动的进行,一块来看看同学们的读书感悟吧!
建环241班李伟林:
读《三体》有感:读完《三体》,犹如在宇宙的时间长河中穿梭了一遭,震撼与深思交织。这部作品表面上是科幻巨著,实际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科学探索、道德伦理的深度剖析。
科学的魅力与边界:书中对前沿科学概念,如黑洞、引力波、二向箔降维打击的描写,将科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意识到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未知的领域充满着无尽的可能与风险。书中构建的宇宙观宏大到令人颤栗,黑暗森林法则揭示了宇宙中文明之间的残酷博弈,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脆弱。
文明的碰撞与生存:三体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对抗,揭示了宇宙中文明生存的残酷法则——黑暗森林法则。这使我思考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生存的本能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价值观。
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在面对末日危机时,人性的复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抉择,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这促使我对自身和人类群体进行深刻反思。
对未来的展望与担忧:《三体》描绘的未来世界,既让我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又对人类的命运深感担忧。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要时刻保持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心。
建环242班孔垂昊:
读《三体》有感:《三体》讲述地球与外星文明的激烈碰撞。在特殊时代,叶文洁借助“红岸工程”向宇宙广播地球坐标,引来三体世界的觊觎。三体文明科技远超人类,为占领地球,它们发射智子锁死人类基础科学,并派出星际舰队。人类在绝境中挣扎,面壁计划、黑暗森林威慑等策略相继登场,一场关乎两个文明生死存亡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合上《三体》,宇宙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在我心中激荡。刘慈欣构建的三体世界,将科学与幻想完美融合,从三体文明对地球的觊觎,到黑暗森林法则的残酷,无不让人震撼。面对三体危机,人类科技虽不断突破,可人性的弱点也逐一暴露。在生死存亡面前,有人选择坚守道德底线,有人却为求生存不择手段。
同时,《三体》所展现的宇宙观十分浩荡。人类在宇宙中或许只是沧海一粟,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在浩瀚宇宙面前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即便渺小如尘埃,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存的渴望,依然闪耀着光芒。《三体》不只是一本科幻小说,更是一场对人类、宇宙和未来的深度思考。
建环243班邓鸿武: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这篇文章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我们大学生学习之路的灯塔。
文章开篇便直击问题核心,指出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学风问题。毛泽东同志将这种学风形容为“无的放矢”,没有目标地研究学习,脱离实际,只从主观臆想出发。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大学,学习资源丰富多样,课程安排也更为自主。然而,部分同学却在这自由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他们盲目地跟风选课,只为了凑学分,却从不思考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何关联。这种缺乏目标和计划的学习,就如同毛泽东同志所批判的主观主义学风,看似忙碌,实则收效甚微。
通过这次班级集体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在大学学习中,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我相信,只要我们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学习生活中,一定能够在大学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环244班隗广伟:
破认知之茧,绽成长之光——读《认知觉醒》有感:初读周岭的《认知觉醒》,仿若在混沌中被一道光照亮。这本书不是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击我们成长路上的认知困境。它如一位智慧长者,娓娓道来,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自我,探寻成长的密码。
在学习成长方面,书中“深度学习”的理念为我指明方向。深度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紧密联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过去,我学习新技能时,习惯死记硬背操作步骤,结果遗忘极快。如今我会深入思考每个步骤背后的原理,尝试举一反三,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认知觉醒》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成长指南。它让我明白,成长是一场认知的修行,每一次突破认知局限,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拓宽边界。未来,我将带着书中的智慧,持续觉醒,勇敢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能动241班袁小涛:
读《实践论》有感:《实践论》是一篇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读完后,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正如文中所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对事物最真实、最直接的认知。
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的失败。这让我们明白,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而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持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渐接近真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总之,《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引,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在实践中探索、成长和进步。
能动242班谢雨欣:
读《实践论》有感: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就被其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这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书中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检验与发展,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正如我们学习游泳,只看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亲自下水练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游泳技能。
它也让我明白,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在生活和工作里,不能纸上谈兵,要勇于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我们用正确的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极具指导意义。
能动243班武永哲:
读《实践论》有感:读完《实践论》,我深受启迪。它深刻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我明白认识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生活里,许多理论知识看似简单,真正实践时才发现困难重重 。同时,实践也并非盲目进行,而是需要正确认识的指导。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实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这一哲学思想,为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了清晰的思维路径,激励我不断探索前行。
能动244班李宏粤:
阅读《认知觉醒》,我深受触动。它打破常规认知,将成长的底层逻辑清晰呈现。
书中提到的“元认知”,让我意识到能审视自身思维是成长关键。以前做事常凭本能,碰壁也不知反思。如今我学会在行动前思考动机,行动中觉察状态,行动后复盘总结。
本书还强调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不再盲目追求量的积累,而是追求知识的深度融合与运用。读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指引我在成长路上不断觉醒,走向更好的自己。
能源241班王常征和王艺霖:
读《认知觉醒》有感:以神经科学为锚点,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本能脑与情绪脑的原始支配,让“避难趋易”成为人性底色。我们习惯于用“意志力薄弱”自我审判,却不知这是百万年进化刻入基因的生存策略。真正的觉醒,是从基因的囚徒变为认知的拓荒者——在舒适区边缘缓慢延伸根系,让理性之光照亮潜意识的混沌。 最深层的觉醒,或许是接受人性的不完美。正如书中所言,与焦虑和解的密钥,在于承认它是进化赋予的生存预警。真正的成长不是对抗天性,而是让理智脑与本能脑达成战略同盟——用情绪脑热爱的“即时反馈”,灌溉理性选择的种子。这种悖论式的智慧,恰是生命进化的诗性隐喻。
能源242班刘若涵:
读《认知觉醒》有感:《认知觉醒》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思维深处的惯性轨迹。当全班共读时,那些关于"元认知""专注力""深度学习"的讨论,突然让我惊觉:原来清晨背单词时的分心、深夜刷题时的焦虑,都是认知未觉醒的征兆。
在群体思维的碰撞中,有人分享用"番茄工作法"驯服手机依赖,有人尝试"每日反思"突破思维定式。这些真实的改变印证着:认知觉醒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清晰力"将目标拆解为具体行动。当全班共同实践"五分钟法则"对抗拖延时,我看见了集体觉醒的涟漪效应。
这场共读像一次群体认知升级实验,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始于觉察到"我正在如何思考"。这种觉醒如同暗室里的第一束光,照亮了自我迭代的幽深小径。
审稿:蒋炜玮
编审:张娅婷
终审:朱新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