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研究能源的高效转换、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包括传统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以及相关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运维。
确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为:面向国家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动力、制冷、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生产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如下五点:
培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一定的国际视野;
培养目标2:具备能源与动力相关学科领域所需的自然科学类及工程类技术能力,能够应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本领域的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法规、环境以及创新等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设计、运行管理、设备研发等工作;
培养目标4: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一定的问题研究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预测、模拟及测试等;
培养目标5: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领域胜任技术或管理工作,毕业5年后能达到设备专业工程师的任职资格水平。
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能创新。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1、政治思想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国情,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2、身体素质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够胜任并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义务,能够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工作。
3、知识结构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及自动控制等有关工程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能源与动力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试验与监测的基本方法;熟悉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规范和标准。
4、能力结构
具有应用语言(包括外语)、图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以及解决本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使用常规测试仪器仪表的基本能力。具有能够参与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的能力,具有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应对本专业领域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三、毕业要求指标点与支撑课程的对照矩阵
培养标准—毕业要求 |
实现矩阵(支撑课程) |
工程知识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B、材料力学B、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基础、物理实验。 |
问题分析 |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C、工程制图与识图、金属工艺学、热工测量与仪表、泵与风机、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环境化学、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低温技术与应用、制冷压缩机、能源管理。 |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工程制图与识图、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科创竞赛,泵与风机; 热电:城镇供热管网及换热站、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汽轮机原理、洁净煤技术、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城镇供热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汽轮机课程设计、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洁净煤技术课程设计; 能环: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净化处理技术、燃烧及污染物控制、锅炉及烟气净化综合课程设计、生物质发电技术课程设计、水净化处理课程设计; 制冷:制冷原理与设备、低温技术与应用、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小型制冷装置设计、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设计、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入门、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小型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 |
研究 |
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热工测量与仪表、泵与风机、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热电:城镇供热管网及换热站、热力发电厂、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洁净煤技术、锅炉综合实验、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能环: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净化处理技术、环境化学、燃烧及污染物控制; 制冷:低温技术与应用、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制冷压缩机、制冷装置自动化、小型制冷装置设计、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课程设计、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制冷压缩机综合性实验、制冷技术综合性实验。 |
使用现代工具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热工测量与仪表、大学计算机A3、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创竞赛; 热电:能源动力设备运行原理、地埋管换热与土壤热物性测量综合实验、锅炉综合实验; 能环:能源环境综合实验、环境化学、科创竞赛; 制冷: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制冷技术综合性实验。 |
工程与社会 |
毕业实习、认识实习、热工测量与仪表; 热电: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能源工程管理、洁净煤技术、能源动力设备运行原理; 能环: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净化处理技术、燃烧及污染物控制、能源工程管理; 制冷:能源管理、小型制冷装置设计、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入门、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制冷压缩机综合性实验、制冷技术综合性实验。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生产实习、能动专业介绍与概论; 热电:洁净煤技术、热力发电厂、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汽轮机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锅炉综合实验; 能环: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净化处理技术、燃烧及污染物控制、锅炉及烟气净化综合课程设计、生物质发电技术课程设计、能源环境综合实验; 制冷:能源管理、小型制冷装置设计、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设计、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入门、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小型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制冷压缩机综合性实验、制冷技术综合性实验。 |
职业规范 |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史”、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军事理论与实践、毕业设计、工程综合训练、军事训练、劳育实践、劳动与生活、工程设计入门、能源动力设备运行原理、能源管理。 |
团队合作与沟通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基础、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能动专业介绍与概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科创竞赛; 热电:地埋管换热与土壤热物性测量综合实验; 能环:能源环境综合实验; 制冷: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入门、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制冷压缩机综合性实验、制冷技术综合性实验。 |
项目管理 |
能源工程管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科创竞赛; 热电:能源工程管理、热力发电厂、洁净煤技术; 能环:能源工程管理、生物质发电技术; 制冷:能源管理。 |
终身学习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工程综合训练、科创竞赛、能动专业介绍与概论。 |
四、主干学科
能源与动力工程
五、主要课程
公共: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泵与风机、热工测量与仪表。
热电: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城镇供热管网及换热站、洁净煤技术、能源工程管理、能源动力设备运行原理、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等。
能环:环境化学、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净化处理技术、燃烧机污染物控制、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能源工程管理、热工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等。
制冷: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低温技术与应用、制冷装置自动化、能源管理、小型制冷装置设计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具有实验基本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
1、实验
包括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等。
公共基础实验参照学校对工科学科的要求,统一安排实验内容。专业基础实验有电工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实验有锅炉综合实验、制冷压缩机综合性实验、冷库制冷技术综合性实验、能源环境综合实验、地埋管换热与土壤热物性测量综合实验等。
2、专业实习、调研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科创竞赛实践。
3、设计
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城镇供热管网课程设计、锅炉及烟气净化综合课程设计、洁净煤技术课程设计、汽轮机课程设计、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生物质发电技术课程设计、水净化处理技术课程设计、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设计、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课程设计、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小型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入门、毕业设计等。
4、课外科技活动
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本专业组织的国际、国内大赛,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
5、基础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劳育实践、军事训练等。
七、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457学时(134.5学分),其中必修课1825学时(98.5学分),占73.23%;选修课632学时(36学分),占26.77%。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5.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59学分,占32.71%。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见附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时
类别 |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33 |
384 |
368 |
440 |
136 |
0 |
0 |
0 |
1661 |
选修 |
16 |
0 |
0 |
0 |
120 |
280/290 |
200/190 |
0 |
576 |
素质拓展 |
48 |
40 |
8 |
8 |
8 |
32 |
0 |
0 |
144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2 |
1.5 |
2 |
2 |
5 |
9 |
4 |
16 |
40.5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65 |
29 |
73.23%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680 |
37.5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296 |
16 |
专业必修课 |
104 |
6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80 |
10 |
小计 |
1825 |
98.5 |
26.77% |
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76 |
20 |
专业任选课 |
128 |
8 |
公共选修课 |
128 |
8 |
小计 |
632 |
35 |
小计 |
2457 |
134.5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5.5 |
合计 |
180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80 |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