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创造满足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要求的人工环境(如地下工程环境、国防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等)。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毕业生经过设备专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可以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暖通空调领域设计、咨询、施工、研发制造、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如下五点:
培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团队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
培养目标2:具备建筑及能源相关学科领域所需的自然科学类及工程类技术能力,能够应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本领域的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法规、环境以及创新等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人工环境系统设计、运行管理、设备研发等工作;
培养目标4: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一定的问题研究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预测、模拟及测试等;
培养目标5:能够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领域胜任技术或管理工作,毕业5年后能达到设备专业工程师的任职资格水平,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暖通空调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以上五个目标可以归纳为: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能创新。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1、 政治思想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国情,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2、身体素质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够胜任并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义务,能够胜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工作。
3、知识结构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物理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前专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及自动控制等有关工程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掌握建筑环境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输配管网等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施工安装、系统调适基本方法;熟悉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规范和标准。
4、能力结构
具有应用语言(包括外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模拟工具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以及解决本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使用常规测试仪器仪表的基本能力。具有能够参与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的能力,具有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应对本专业领域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三、
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培养标准— 毕业要求 |
实现矩阵(支撑课程) |
工程知识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B、材料力学B、流体力学、热质交换原理、工程热力学、电工基础 |
问题分析 |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C、工程制图与识图、流体输配管网、供热工程、建筑冷热源工程、建筑暖通空调、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建筑暖通空调、供热工程、燃气应用、建筑设备施工管理与经济、建筑冷热源工程、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B、机械设计基础C课程设计、工程制图与识图、毕业设计、建筑环境学、认识实习、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 |
研究 |
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建筑与能源电气技术、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建筑设备自动化、物理实验、暖通空调系统分析、毕业设计、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建筑暖通空调 |
使用现代工具 |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生产实习、建筑设备自动化、大学计算机A3、测量学C、测量学C实习、暖通空调系统分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C 语言程序设计 |
工程与社会 |
建筑能源审计、建筑暖通空调、供热工程、建筑冷热源工程、建筑设备自动化、毕业实习、建筑设备施工管理与经济、认识实习、建筑概论 |
环境与可持续展 |
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能源审计、生产实习、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燃气供应、暖通空调综合实验、燃气供应课程设计 |
职业规范 |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史”、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军事理论与实践、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入门、毕业设计、工程综合训练 |
团队合作与沟通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基础、建筑设备施工管理与经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暖通空调综合实验、暖通空调系统分析、工程英语HVAC、大学英语 |
项目管理 |
建筑设备施工管理与经济、生产实习、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入门、建筑设备施工管理与经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 |
终身学习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全教育、建环专业概论、暖通空调系统分析 |
四、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
五、主要课程
电工基础、测量学C、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机械设计基础C、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设备
自动化、建筑暖通空调、建筑冷热源工程、供热工程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
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具有实验基本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科学研究
的初步能力等。
1、实验
包括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等。公共基础实验参照学校对
工科学科的要求,统一安排实验内容。专业基础实验有电工基础、测量学C、工程
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C。专业实验有建筑暖通空调、建筑
冷热源工程、供热工程。
2、专业实习、调研
包括工程综合训练、测量学C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暖
通空调工程设计入门、暖通空调设计与系统分析。
3、设计
包括机械设计基础C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B工程课程设计、中央空调
系统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燃气供应课程设计、建筑设备施工管理与经济课
程设计、毕业设计。
4、课外科技活动
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本专业组织的国际、国
内大赛,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
5、基础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
七、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401学时(133.5学分),其中必修课1873学时(100.5学分),
75.28%;选修课528学时(33学分),占24.72%。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6.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60学分,占33%。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见附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时 类别 |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41 |
376 |
328 |
440 |
192 |
32 |
0 |
0 |
1709 |
选修 |
16 |
0 |
0 |
0 |
104 |
200 |
48 |
0 |
368 |
其它 |
|
|
|
|
|
|
|
|
404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2 |
1 |
0 |
3 |
4 |
6 |
9 |
16 |
41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它包括素质拓展必须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65 |
29 |
75.28%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680 |
37.5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336 |
18 |
专业必修课 |
112 |
6 |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80 |
10 |
选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68 |
23 |
24.72% |
专业任选课 |
32 |
2 |
公共选修课 |
128 |
8 |
小计 |
2401 |
133.5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6.5 |
合计 |
180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80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