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gNCEs9PaiQILtT4ILYLJg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亘古不变;百年征程历久弥新,百年使命代代相传。为引导广大师生立体式感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光辉伟业,进而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理论水平与思想认知,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党校,特推出“致敬伟大革命精神”系列示范微党课,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沂蒙精神”。
激烈的孟良崮战役打响了。纳军鞋、缝军衣、筹粮草、备干粮,护理伤员,“沂蒙六姐妹”带头当起了部队“后勤兵”。当时,很多战士的鞋都磨烂了,有的甚至赤着脚,爬山的时候,石头上留下了斑斑血迹。“六姐妹”看在眼里,疼在 要任务。
为了赶做军鞋,“六姐妹”不分白天黑夜。这做军鞋就要搓麻绳,要用腿帮忙,时间长了把她们腿都搓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实在累了,就靠在墙角打个盹。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5天的时间,她们赶做了3批军鞋,一共245双。做到第3批的时候,由于缺少布料,“六姐妹”便走东家串西家,把做鞋的任务分摊到各户。当冀贞兰来到杨化彩家时,看到她正在给小孩喂奶,冀贞兰犯了难,长长叹了一口气,不由地流下了眼泪。杨化彩见状,硬把任务接下来了。夜深了,冀贞兰突然想起了什么,拿着一块衣襟,直奔杨化彩家。此时的她正咬着牙将自己的褂大襟撕下来,准备做鞋底。她拿着尺子在衣襟上量了又量,看如何裁剪更合适。冀贞兰进门看到这一幕,抱着杨化彩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六姐妹”还主动承担起了运送草料和弹药的重要任务。她们两人抬一箱50公斤重的弹药,在部队战士的带领下,一路爬山过沟,步行10公里的崎岖山路,将子弹安全送达前线,及时供给部队。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陈毅元帅曾说过一句话,至今听来仍让人震撼——“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考察时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等,沂蒙精神都能随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