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成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代表性成果 / 正文

建(构)筑物纠倾理论与关键技术

发布日期:2024-06-24 浏览量:

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不当、场地土条件复杂、年代久远地基情况改变、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建(构)筑物在建设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建筑物纠倾技术应运而生。建筑物纠倾总体上可以分为迫降法和顶升法。提出了掏土-灌水迫降纠倾法及基于桩端扰动的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建立了顶升纠倾托换结构考虑刚度的设计方法,研发了顶升纠倾同步控制系统,制定了回倾速度、回倾量阈值等纠倾控制标准,形成了建筑物纠倾技术体系。


01  掏土-灌水纠倾法

首次提出了掏土-灌水纠倾法,建立了掏土孔塑性区半径计算公式,并提出多掏土塑性区半径修正。

02  掏土孔破坏机制

揭示了掏土孔塑性区演化机理,建立了掏土孔塑性区半径计算公式,发现了掏土孔周边土体压力转移规律,揭示了基于土拱效应的掏土孔破坏机制。

03  纠倾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提出了掏土回倾极限状态,基于土体极限应变,建立了纠倾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给出了不同孔间距与上部荷载的关系。

04 代表性研究成果

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JGJ270-2012),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2篇,经鉴定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05 工程应用

建筑物纠倾技术成功应用到山东、广西、江苏等地的建筑及桥梁顶升、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等工程中,共完成纠倾工程100余项,其中高层建筑(10-33层)11项,以及120米高烟囱纠倾。本项目成果产生经济效益3.5亿元,为大量多、高层建筑,特别是为历史建筑(古塔)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