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研究人员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研究队伍 / 固定研究人员 / 正文

刘春阳  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称: 副教授、研究员

   

办公电话: 13869113665

  箱: liucy2011@sdjzu.edu.cn

通信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部重楼BZ406


教育背景    Education


                        2018.08-2018.10       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        访问学习

                        2017.08-2017.08       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        访问学习

                        2015.03-2016.03       北京工业大学                山东省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

                        2009.11-2010.11       大阪大学(日本)土木工程        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7.09-2011.06       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博士

                        2004.09-2007.06       北京工业大学         结构工程            硕士

                        1999.09-2003.06       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            本科

    

工作履历    Experience

 

                       2011.09-至今         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教师


研究方向    Research Interests


                      建筑固废资源再生利用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再生混凝土结构

                      绿色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开发与应用

                      工程结构抗震


奖励荣誉      Rewards and honors


[1] 研究论文《钢纤维再生混凝土T形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获《建筑结构》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

[2] 研究生学位论文《大粒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及细观模拟分析》,获2023年山东建筑大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 研究成果《斜向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破坏机制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获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4] 研究成果《斜向地震作用下高轴压比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获2020年度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5] 研究成果《多点分散消能限位型钢支撑开发及结构减震性能分析》,获2020年度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6] 研究成果《可用于装配式异形柱结构体系的消能减震装置开发及构件性能研究》,获2019年度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 教研成果《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8] 教研成果《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9] 教研成果《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0] 教研成果《新时代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山东建筑大学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术成果     Selected Publications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Chunyang Liu, Luan KY, Wang LC, et al. Study on the oblique seismic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L-shaped columns strengthened with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slabs. Structures, 2023(60),1-13. (SCI收录、Q1区)

[2] Liu CY, Luan KY, Su J. Study on post-fire resistance of ceramsite foamed concrete sandwich composite slabs. Structures, 2023(58):1-21. (SCI收录、Q1区)

[3] Liu CY, Su J, Li  ZB, et al. Study on the Post-fire Axial Compressive Performance of the Lightweight Ceramsite Foamed Concrete Sandwich Composite Shear Wall. Structures, 2023(58):1-19. (SCI收录、Q1区)

[4] Liu CY, Zhou GK, Gong ZF, et al. Desig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novel special-shaped steel tube concrete column steel beam joint.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24,1-23 (SCI收录、Q2区)

[5] Chunyang Liu, Gao YQ, Luan KY, et al. Size Effect on Dynamic Compressive Failure Mod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oncrete.Structural Concrete, 2023,1-22. (SCI收录、Q2)

[6] Liu CY, Yu GX, Li F,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obliquely loaded concrete columns reinforced with high-strength steel bars.Structural Concrete, 2021,1-14. (SCI收录、Q2)

[7] 刘春阳,于桂欣,高英棋,等.钢纤维再生混凝土T形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2022,52(3):7-12+18.(北大中文核心、CSCD、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

[8] 刘春阳,闫凯,李秀领,等.FRP约束再生混凝土构件研究进展.复合材料学报2024, 41(7): 3494-3506.(T1期刊、EI收录


发明专利

[1]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的膨胀连接件(ZL 2022 1 0084952.0,发明专利)

[2] 一种装配式抗震楼梯及其施工方法(ZL 2020 1 0032959.9,发明专利)

[3] 一种MTS液压伺服作动器用的防扭转装置(ZL 2020 1 0091359.X,发明专利)

[4]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及施工方法(ZL 2020 1 1398447.0,发明专利)

[5] 一种抗震墙体及其施工方法(ZL 2019 1 0448458.6,发明专利)

[6] 一种消能减震墙体(ZL 2019 1 0448459.0,发明专利)

[7] 一种限位耗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ZL 2019 1 0448456.7,发明专利)

[8] 装配式异形柱节点及施工方法(ZL 2019 1 0278121.5,发明专利)

[9] 一种外套钢板网混凝土柱及其制作方法(ZL 2018 1 0519477.9,发明专利)

[10] 一种异形柱的装配式结构及其安装方法(ZL 2017 1 0987807.2,发明专利)

[11] 一种限位耗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ZL 2017 1 0987781.1,发明专利)

[12] 一种抗震墙体及其施工方法(ZL 2017 1 0987819.5,发明专利)

[13] 一种消能减震墙体及其施工方法(ZL 2017 1 0987683.8,发明专利)

[14] 一种抗震耗能墙体及其施工方法(ZL 2017 1 0987836.9,发明专利)

[15] 一种耗能墙体及其施工方法(ZL 2017 1 0987824.6,发明专利)

[16] 一种装配式异形柱的限位耗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ZL 2017 1 0987821.2,发明专利)

[17] 一种装配式异形柱连接节点及其安装方法(ZL 2017 1 0987793.4,发明专利)

[18] 一种装配式异形柱节点及施工方法(ZL 2017 1 0987787.9,发明专利)


标准规程

[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T/CECS 1289-2023,参编.


科研项目    Research projects


[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的再生混凝土材料及构件力学性能尺寸效应基础研究(ZR2022ME160),2023.01-2025.12,主持。

[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损伤控制型底层大空间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ZR2018MEE044),2018.03-2021.06,主持。

[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局部损伤控制型多高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ZR2015EQ017),2015.07-2017.07,主持。

[4]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绿色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大粒径粗骨料再生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研究(2020B03),2020.06-2023.05,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配式高延性再生微粉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52278507),2023.01-2026.12,参与。

[6] 企业委托,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2022.04-,主持。

[7] 企业委托,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抗弯性能试验研究,2022.06-,主持。

[8] 企业委托,快装组合节点设计及力学性能分析,2022.05-,主持。

[9] 企业委托,异形柱性能提升方案及力学性能分析,2022.04-,主持。

[10] 企业委托,再生混凝土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2020.01-2021.12,主持。

[11] 高校委托,预制空心剪力墙力学性能试验,2022.04-,主持。

[12] 高校委托,T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柱试验,2022.04-,主持。

[13] 山东省教育厅,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DYJG21043),2022.01-2024.09,重点项目,主持。

[14] 山东省教育厅,基于5C 核心能力培养的智慧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M2023170),2024.01-2025.12,面上项目,主持。

[15] 山东建筑大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融合OBE理念与思政元素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01-2023.12,重点项目,主持。

[16]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9.01-2021.12,主持。

[17] 山东建筑大学,基于5C 核心能力培养的智慧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4.01-2025.12,重点项目,主持。


学术兼职    Professional Service


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