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支部党员家乡特色,进一步吸引优秀青年学子讲好家乡故事,助力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交通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面向支部党员开展“讲家乡故事引青燕归巢”活动。

本活动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讲好家乡的历史故事,争当家乡的“推介官”,常怀桑梓之情,宣传推介好家乡;二是讲好家乡的建筑故事,争当家乡的“追梦人”,一“建”钟情,建大学子打卡家乡建筑,深化恋乡爱校双重教育;三是宣传家乡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引凤还巢,争当家乡的“建设者”,把青春奋斗融入到家乡高质量发展中,为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湛雯博同志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重庆市,去了解家乡重庆市的历史故事、建筑故事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
一、家乡的历史故事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张大千、胡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梁实秋、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丰都县古为巴子别都,1958年周恩来总理将“酆都”更名为“丰都”,取义“丰收之都”。东汉时期,丰都成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第四十五福地,“鬼城”名扬天下,以“惩恶扬善、唯善呈和”为特质的上善文化传承千年。李白、苏轼、陆游等文人墨客曾在此吟诗作赋刘伯承血战丰都、贺龙三惩恶霸等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二、家乡的建筑故事
洪崖洞的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依山就势,沿江而建,房屋构架简单,开间灵活、形无定式,让解放碑直达江滨。随坡就势的吊脚楼群,形成线性道路空间,吊脚楼的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实体。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洪崖洞吊脚楼建筑群复原了巴渝古都风貌,集中展现了重庆特色,在悬崖峭壁上建成高13层的吊脚楼群,因此被建筑业界称为“中华悬崖城”,被中外媒体誉为“天空之城”。

三、家乡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
中建二局土木公司西南分公司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公司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大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讲好家乡故事,让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服务家乡,凝聚青年学子力量,共促家乡高质量发展。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作者:湛雯博
审稿:王晓华
编审:魏潘红
终审:张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