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支部党员家乡特色,进一步吸引优秀青年学子讲好家乡故事,助力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交通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面向支部党员开展“讲家乡故事引青燕归巢”活动。

本活动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讲好家乡的历史故事,争当家乡的“推介官”,常怀桑梓之情,宣传推介好家乡;二是讲好家乡的建筑故事,争当家乡的“追梦人”,一“建”钟情,建大学子打卡家乡建筑,深化恋乡爱校双重教育;三是宣传家乡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引凤还巢,争当家乡的“建设者”,把青春奋斗融入到家乡高质量发展中,为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杨文青同志的脚步,走进她的家乡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市,去了解家乡临朐市的历史故事、建筑故事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
一、家乡的历史故事
临朐(qú)县地处鲁中,属沂蒙革命老区。旧志载,黄帝曾登封沂山,帝尧之子丹朱曾封于丹水。夏为季荝氏封地。商为逄伯陵封地。西周为缾(骈)邑,为纪国所辖。春秋,今县境置缾邑、东阳邑;战国为朐邑,齐国所辖,为齐相管仲封地。秦,境内无县治,今县境大部属临淄郡,南部属琅琊郡。三国魏晋,境内仍设临朐、朱虚2县,初临朐属徐州东莞郡、朱虚属青州城阳郡,后同属东莞郡;南北朝时期,境内设昌国、朱虚、般阳、西安、安平5县。隋朝将各县统一为临朐县。唐、宋属青州,元朝属益都路,明、清属青州府。奇石、临朐手绘年画、雕塑、红木工艺四大文化产业远近闻名,素有“书画之乡”“小戏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奇石集散地之一。

二、家乡的建筑故事
东镇庙:建于宋朝初年,每当帝王将相封祭沂山,总要立碑碣以纪之;又有名人墨客,也往往题诗镌碑以纪之。留下大量碑碣,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至清末,东镇庙前已计有大小碑碣360余方,形成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东镇碑林。有御制碑文四十余幢。其中有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御碑;宋仁宗景佑御碑;清康熙手书“灵气所钟”御碑;清乾隆亲笔“大东陪岳”御碑。其它碑刻,除御遣钦差和地方官告祭东镇所留外,余碑也是椽笔名流,游览沂山题咏。如宋户部尚书北海太守范仲淹诗碑;宋礼部尚书苏轼诗碑;明弘治进士陈凤梧赞咏沂山的手书行草诗刻等。其撰文、书丹,尽出名人之手,不但记述了历代封建王朝致祭东镇的香火盛事,也记载了当时军事、政治和自然灾害等状况,还歌颂了东镇奇山异水、秀丽绝佳的风光,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书、狂草均有;镌刻形式,阴刻、阳文、双勾俱全。
三、家乡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
临朐县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潍坊方途交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高速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潍坊路畅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大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讲好家乡故事,让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服务家乡,凝聚青年学子力量,共促家乡高质量发展。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作者:杨文靑
审稿:王晓华
编审:魏潘红
终审:张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