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支部党员家乡特色,进一步吸引优秀青年学子讲好家乡故事,助力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交通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面向支部党员开展“讲家乡故事引青燕归巢”活动。

本活动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讲好家乡的历史故事,争当家乡的“推介官”,常怀桑梓之情,宣传推介好家乡;二是讲好家乡的建筑故事,争当家乡的“追梦人”,一“建”钟情,建大学子打卡家乡建筑,深化恋乡爱校双重教育;三是宣传家乡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引凤还巢,争当家乡的“建设者”,把青春奋斗融入到家乡高质量发展中,为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冯佳祎同志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河南省漯河市,去了解家乡漯河市的历史故事、建筑故事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
一、家乡的历史故事
漯河,因水得名,依水而兴。漯河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边缘地带。西部为伏牛山,东部为平原,是中国地形上第二第三阶梯的接合部位;历史悠久,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乐器;发现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酿酒遗留物将人类酿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编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说文解字》的许慎也生活在这片土地。
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水西抗日根据地。

二、家乡的建筑故事
许慎墓:位于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墓前立清康熙、光绪年间碑刻二通,墓后苍柏林立。光绪二十五年,东阿周世专程至墓地祭墓,并在城东北隅购地三亩,建许南阁祠,内设“太尉南阁祭酒讳许慎字叔重之位”,上悬“五经无双”匾额,现为郾城县许慎纪念馆。1986年许慎墓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商桥:位于临颍县黄帝庙乡小商桥南小商河(颍河故道)上。据方志记载,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小商桥是一座坦拱敞肩的石拱桥,主、腹拱的两侧通身都雕刻有天马彩云、云龙、莲花、牡丹以及三角几何等图案。主拱正中龙门石上的那个浮雕为传说中的一种吸水猛兽,名字叫做饕餮。这些雕刻图案形象怪异,风格古朴,工艺精湛,对研究我国的古代石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资料。1986年小商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家乡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
顺丰速运有限公司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大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讲好家乡故事,让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服务家乡,凝聚青年学子力量,共促家乡高质量发展。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作者:冯佳祎
审稿:王晓华
编审:魏潘红
终审:张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