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1956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部之一。机械电子工程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十二五”、“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筑工程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点成立于2003年,是我校较早的硕士点之一。该硕士点依托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形成一支学术造诣深,研究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以及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1.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技术
主要进行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感知传感、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技术、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生产线、工业产品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
通过对机械设备中关键零部件或设备整机性能的检测,对机械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改进,研究分析提高产品制造精度的方法和途径。
3.机电设备测试、性能分析与控制
主要研究机电设备的创新设计、动态特性分析、运动控制、振动控制、性能测试、系统辨识、时滞滤波、鲁棒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再现机电系统的动态性能。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点依托我校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建设,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研究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导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已形成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
1.建筑机械设计理论与安全评估技术
主要研究工程机械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动态特性分析、健康状态诊断、可靠性评价、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起重运输工程关键技术。
2.TRIZ及其在机械工程创新技术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基于TRIZ的机电产品创新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模块化创新设计、产品集成创新设计。
3.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
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创新设计、绿色设计、动态设计、摩擦学设计和微纳米制造、精密成形、机械加工过程仿真等先进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依托我校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我校设置最早的学科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系统开发,包括虚拟仿真系统、工程建设机械模拟培训系统、虚拟加工系统、建筑工程施工模拟培训系统、互联网在线展示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等。
2.钢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及建筑门窗幕墙技术
主要研究钢结构的动态特性、健康监测技术及应用;建筑幕墙系统动力特性分析、建筑幕墙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能够满足大型幕墙结构(尤其是几何非线性结构)工程计算精度要求且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建筑门窗与幕墙新技术研究,如节能门窗、光电幕墙、呼吸式幕墙等。
3.材料成形机理、精密成形技术及模具优化设计
材料成形理论与组织控制、材料成形过程控制与模拟仿真、塑性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精密零件轧制(楔形模轧制)技术研究,先进模具技术理论与工艺过程研究,模具及成形设备的结构优化与技术开发等。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硕士点现有研究生导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汽车的振动噪声控制、动态特性分析及轻量化设计
对汽车结构进行优化和轻量化设计,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动力性和经济性。
2.车辆发动机燃烧及排放过程控制
研究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燃烧与排放控制的研究,采用光学可视化测试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研究车辆中所涉及电控技术及新能源汽车电控单元开发、车身优化设计及动力电池可靠性等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