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学生活动

学院首页    学团工作    学生活动    正文

    关于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有关事项的通知

作者:发布时间:2013-05-06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2013-05-06 浏览:

各高校团委: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将于200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现将我省各高校组队参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以省为单位组团,代表团团长由团省委分管书记担任,秘书长团省委学校部负责同志担任。

2.有作品入围全国决赛的高校(名单附后)可以校为单位组队。领队由参赛高校团委负责同志担任,每件参加决赛的作品派1-2名作者参加终审决赛;参加终审决赛作品超过3件(含3件)的高校可派指导教师1人参加。参赛高校的参赛人员报名、作品布展、相关费用及其他事宜,请登陆“挑战杯”官方网站(http://www.tiaozhanbei.net/)查看有关通知。

3.按照全国组委会要求,团省委邀请全省各非参赛高校、企业等相关人士组成观摩团参加决赛期间活动。有意参加观摩团的高校、企业,请于9月30日至10月15日之间,用团省委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挑战杯”官方网站会务系统,填报观摩团成员信息。同时,将观摩团成员信息填写附件2,报送团省委学校部。团省委会务系统登陆名“ShanDong”,密码:82073825。

4.观摩团的参会费用及其他事宜,请登陆“挑战杯”官方网站(http://www.tiaozhanbei.net/)查看有关通知。

5.其它事项

(1)世博专项竞赛的参赛参展事宜另行通知。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于10月26日、27日全天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站、北京西站和北京南站接站。

(3)参赛相关费用可提前汇款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报到时现场交费。

(4)终审决赛及作品展示的相关事宜均可登陆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网站查询。

(5)其他未尽事宜请与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值班时间:每周一至周五08:00-12:00,14:00-18:00。联系人:杨帆,李 琛;联系电话:010-82313231;传真:010-82332057。

团省委学校部联系人:李圣安,联系电话:0531-82073825,邮箱:xxb2073825@126.com

附件:1.山东省入围作品列表

2.观摩团成员基本信息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

                共青团山东省委学校部

                  二○○九年九月三十日

山东建筑大学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

十一月的深秋,对山东建筑大学的学子来说是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季节,是收获创新成果的季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创佳绩。计算机学院宋玲老师指导的论文《基于XML文档相似度的研究及其在检索中的应用》获得全国三等奖,实现了论文类作品零获奖的突破。本届“挑战杯”还设立了世博专项竞赛,在该赛事中,我校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体排名位居全国第五,是山东省唯一一件全国特等奖获得者,在全省高校中成绩位居前列。本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我校参赛作品入围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是获得奖项数量最多的一次,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精神风貌。

自04年以来,校团委坚持以“挑战杯”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为龙头,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构建了“有坚强组织领导、有健全运行机制、有浓厚文化氛围、有稳固实践基地”的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搭建了师生共同参与、联动运行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把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贯穿共青团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注重以学术科技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围绕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发挥专业教师优势,指导科技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认真扎实地做好科技学术活动的普及工作,努力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精心设计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科技能力,服务学生就业创业。在举办学校“挑战杯”科技竞赛过程中,创新作品竞赛形式,规范竞赛规程,创新决赛形式,采取作品展示和专家现场质询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将“挑战杯”由学术圣坛拉到学生身边,让更多学生了解挑战杯、参与挑战杯,提高学生科技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开展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使不同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深化SRP计划,探索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由组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自己寻找指导老师的“三自”模式,开展自主研究,将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春华秋实硕果累,百尺竿头再登峰。相信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中,在更高的科技高峰上挑战自我,在更大的舞台上挥斥方遒。

附:

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学院

指导老 师

获奖作品

获奖等级

材料学院

田清波

《SiO2-Al2O3-MgO-F 系可加工微晶玻璃的成型与析晶》

“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特等奖

材料学院

刘立强

《粉煤灰微晶玻璃的研制》

“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一等奖

材料学院

许斌

《45钢经喷丸变形后的硼-铬-稀土低温共渗》

“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三等奖

材料学院

孙清洲

《试验用磨轮式旧砂再生机》

“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三等奖

热能学院

王远成

《流化床新型换热器》

“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三等奖

计算机学院

宋玲

《基于XML文档相似度的研究及其在检索中的应用》

“挑战杯”竞赛国家三等奖

附件1  

省入作品列表

(共42件)

山东大学

《地下工程超前预报激化极化时域发射机的研发》

《基于Windows内核驱动的USB存储监管系统》

《汶川地震心理救助调查与研究——以济南市**医院灾区伤病员为例》

《蒽醌废渣综合利用计划——染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蒸发混合式轿车用燃油加热器优化设计与开发》

《气/液界面上生成的单晶PbS三角形纳米环》

中国海洋大学

《中高纬度海洋热力异常与中国南方冬春季异常低温关系的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市家电下乡实施现状及影响调查》

《关于在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田含油污泥高温燃烧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青岛唐岛湾的形成与海岸演化》

《新型采油化学助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乙烯基吡咯烷酮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评价》

青岛科技大学

《固体废弃物流化床资源化技术及其产业化》

《化学发光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青岛理工大学

《锚杆水平倾斜角度测量装

山东建筑大学

《基于XML文档相似度的研究及其在检索中的应用》

山东轻工业学院

《微电解蒸馏厌氧——CASS处理制药废水探索》

山东农业大学

《浅议种植农业景观在现代乡村旅游中山水田园景观环境的构建》

潍坊医学院

《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对大鼠行为学和黑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泰山医学院

《基于启发式和基因表达式编程法预测磺胺类药物的pKa值》

山东中医药大学

《白颖苔草抗病毒活性糖苷的发现与作用机理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同源重组是甲型流感病毒进化的重要动力》

《基于社会资本的社区认同感培育路径研究》

《济南市城中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

《一种新型双核铜()配合物的DNA断裂及抑瘤活性的研究》

聊城大学

《两个氮杂金属冠醚 [Mn6(anhz)6(DMF)6]·2DMF和[Mn(pnhz)(DMSO)]6

德州学院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四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鲁东大学

《电动自行车的新型助力控制装

枣庄学院

《鞣花酸的性质研究及含量测定》

烟台大学

《几种含溴类锗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初步探索》

《小城镇模式的重构——基于农村内部机制的考察》

山东工商学院

《组合投资决策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

青岛大学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潍坊学院

《手指键盘》

济南大学

《卟啉光谱探针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应用》

《聆听城市主人的声音——关于限塑令实施后济南市居民消费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调查报告》

《星星点灯,照亮你的家门——关于济南市盲人居住情况的调查及盲人专用住宅设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网络舆论引发行政危机的应对策略》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实证研究——以山东半岛为例》

威海职业学院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报酬分析及对策》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基于P2P网络的用户可编程的家庭智能平台》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枣庄市徐庄土地合作社调研报告》

山东建筑大学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简介

第十一届 “挑战杯”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特等奖,第十一届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二等奖

SiO2-Al2O3-MgO-F系可加工微晶玻璃的成型与析晶

作品简介:课题在于制备SiO2- Al2O3-MgO-F系可加工陶瓷材料制品,研究基础玻璃的精细结构和析晶过程,探讨在热处理过程中析出晶体的演变规律;研究微晶玻璃材料的性能,合成具有“性能可控”与“可加工性”相结合的可加工陶瓷样品,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提供条件。

创新点: 1)制备SiO2- Al2O3-MgO-F系可加工陶瓷材料,合成具有“性能可控”与“可加工性”相结合的可加工陶瓷样品;2)作品从配料开始,从工艺设计或性能指标控制入手,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得到性能优良可加工陶瓷材料,通过机械加工得到可充分体现该性能的工艺作品。

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1)可加工性优越;2)抗压强度>500MPa,     击穿电压>40kv(AC),>100kv(DC)。

微晶玻璃具有高硬度、高温抗热震性、耐腐蚀及较好的可加工性,这在精细陶瓷的应用方面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使小批量生产陶瓷零件的制造更经济,大大推动了陶瓷材料在电子、航天、军工、化工、机械、生物等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指导老师简介

田清波: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建设部科研项目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多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先后开展了《玻璃陶瓷相变规律及机理研究》等方向的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山东高校科技奖励三等奖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20多篇被EI或SCI收录。

徐丽娜: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型无机材料。

马海龙:现任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硕士,讲师。除了学生管理工作外,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发表论文10余篇。同时,所指导的校大学生科技协会在09年被山东省授予“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团队名称:

C科技创新团队

梦,即梦想。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正因为有了对梦想的追求我们才会克服种种困难实现梦想 。

C,即CREAT,创新,创造之意。创新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创造使之为成可能。

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把力量集中于一点,努力拼搏,不断探索,相信我们一定会超越自我,超越梦想

团队成员:

李  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071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优秀学生干部,三等奖学金获得者,任材料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成型071班班长。

冯士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071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校级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获得者,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信息调研部部长。

李  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073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校级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获得者。

于秀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072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校级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获得者。

第十一届 “挑战杯”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一等奖,第十一届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一等奖

粉煤灰微晶玻璃的研制

作品简介:粉煤灰微晶玻璃是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通过熔制、成型、热处理等过程获得,该材料为CaO-MgO-AI2O3-SiO2体系,其综合性能优良,制备工艺先进、成本低廉。我们经过理论设计和大量优化实验克服了以往粉煤灰微晶玻璃制备过程中粉煤灰掺量超过40%时材料性能和制备工艺性都迅速下降的难题,在粉煤灰用量达到75%时成功制得了外观和致密性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化学稳定性优异的高性能微晶玻璃。该项创新既解决了粉煤灰的环境污染和占地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由于建筑装饰微晶玻璃和陶瓷制品市场十分巨大,因此粉煤灰微晶玻璃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项创新技术的应用,一定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创新点:

★ 本创新产品的粉煤灰用量达到75%,既提高了废物的利用率、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传统材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 采用了先进的一次成型技术,避免了二次加工带来的能源浪费问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 制备的粉煤灰微晶玻璃性能全面优于传统材料和现有的建筑装饰微晶玻璃制品,该创新产品的应用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指导老师简介:

刘立强:籍贯济南市、1960年生、留日归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分会理事、山东省硅酸盐学会理事。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6年,共参加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基金项目1项、863高技术课题2项,兵器部重点课题2项、国防科工委课题2项、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归国基金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1项、军工863和973子项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硕博研究生20余人。在半导体光电材料、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激光频率变换理论与技术、光学减反射薄膜、纳米陶瓷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玻璃陶瓷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材料微结构物理性能和材料理论计算与模拟。主讲固体物理、计算材料学、结晶化学、信息材料、材料科学概论等课程。

井  敏:1979年11月生,博士,讲师。2008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于山东建筑大学。主要从事光热反射薄膜,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碳纤维及其前驱体的合成与制备等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863项目“CCF-3型碳纤维用原丝工艺与性能相关性研究”,国家973项目“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基础科学问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丙烯腈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组织结构演变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马海龙: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硕士,讲师。发表论文十余篇,在作品完成阶段,无论写作、经费等方面都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同时,所指导的校大学生科技协会在09年被山东省授予“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团队简介:

同心圆科技创新团队

“同心”即齐心,表现了我们团队的团结;“圆”的连接更体现了我们团队对科学真理探究态度的严谨。我们队是一个同心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把知识环环相扣,用我们创新的思维去追求真知。同一个团队,心用了,我们期待梦圆的那一天,相信它不再遥远……

同一个团队,同一个梦想!同心圆!同心协力,成就方圆!

团队成员简介

于春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3班学生,预备党员,学习成绩优秀,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等奖学金获得者。现任材料073班班长。

张全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4班学生,预备党员,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干部标兵、三等奖学金获得者。现任材料074班素质拓展委员,大学生科技协会副主席。

宋安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071班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三等奖学金获得者。现任材料学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

牛文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4班学生。中共党员,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二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曾任大学生科技者协会策划部副部长。

第十一届 “挑战杯”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三等奖

45钢经喷丸变形后的硼-铬-稀土低温共渗

作品简介:对45钢试样进行不同喷丸时间的冷塑性变形,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喷丸对45钢硼-铬-稀土共渗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固体硼-铬-稀土共渗工艺、共渗层成分、组织和性能。喷丸可使位错等缺陷增加,有利于硼原子的吸收与扩散,所以能够提高共渗速度。本课题采用低温固体硼-铬-稀土共渗工艺,在保证得到可利用的最大渗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温度,使工件变形小,经热处理后的共渗层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良好的抗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等优点,使工件的综合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指导老师简介:

许  斌: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学位,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表界面工程、人造金刚石合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研究项目5项,获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目前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山东省热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 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马海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硕士研究生,讲师,发表论文10余篇。在作品完成阶段不管是在写作指导,还是经费支持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所指导的校大学生科技协会在09年被山东省授予“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团队简介:(航梦科技创新团队)

在大学期间,“挑战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创业的舞台,使我们走了一起,用努力和拼搏书写青春的篇章。我们的团队在许老师和马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由懵懂到熟知,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成长,希冀成功。有梦就有希望,起航才是真理。

团队组员简介:

杜晓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4班,学习优秀,预备党员,该创新团队队长,在校期间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以及校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并荣获“优秀团员”、“优秀社团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

李文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4班,班委成员,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乐观向上,思维灵活,平时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优秀团员”等各项荣誉。

徐庆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2班,学习优秀,工作踏实认真,善于研讨和表达。并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团员”、“校级优秀学生”等荣誉。

陆  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074班,学习优秀,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生活中敢于创新,积极思考,善于交流。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优秀团员”等荣誉。

第十一届 “挑战杯”世博会专项竞赛国家三等奖,第十一届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三等奖

试验用磨轮式旧砂再生机

作品简介: 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我们在实验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用磨轮式旧砂再生机,将气体流态化技术与磨轮摩擦再生技术结合,实现旧砂的再生及再生砂的微粉分离。该再生机机体呈圆筒状,环形流化床位于圆筒的底部,在圆筒的轴线上安装一排磨轮,当气体通入流态化床时,使流化床上的旧砂处于流态化状态,高速回转的磨轮浸于流态化的砂层中和砂粒之间产生强烈的摩擦,造成砂粒之间以及砂粒和设备之间强烈的碰撞和搓擦,使旧砂获得再生。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微粉被气流带走,实现旧砂和微粉的分离。该实验装置的流态化速度、磨轮转速、磨轮间距均可以进行调节,可实现磨轮速度对再生砂脱膜率的影响规律的研究;磨轮间距对再生砂脱膜率的影响规律的研究等实验研究工作。

作品创新点:

1.采用磨轮强力摩擦的方法实现旧砂再生;

2.将磨轮再生与流化床结合,实现旧砂再生和去除微粉同时进行;

3.磨轮转速、磨轮间距、流化速度可调,以满足实验工作的需要。

指导老师:

孙清洲:教授、院党总支书记、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校级教学名师,校级技术拔尖人才,多年来主要承担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液压及气压传动、铸造机械化、铸造材料化学、铸造旧砂再生及污染治理等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任务,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省级及横向课题,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教育部二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1项、山东省人文和社会科学三等奖(2位)1项及多项厅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12篇论文被EI收录。其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2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马海龙: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硕士,讲师。发表论文十余篇,对于挑战杯在作品完成阶段,写作、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大力提倡材料学院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所指导的作品荣获省级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在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所指导的作品荣获省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同时,所指导的校大学生科技协会在09年被山东省授予“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团队名称:启睿创新小组

★启航迎新  睿诚天下

团队成员:

何朝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007级学生,预备党员,现任科协主席,个人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三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全国三等奖、优秀社团干部标兵、社会实践优秀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在任期间科协被山东省授予“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全校仅此一项)。

李守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级学生,优秀党员,院学生团总支副书记,校就业大使;个人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省级优秀学生、全国三好学生(提名)、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志愿者山东省先进个人、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省级二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科技竞赛省级三等奖、校优秀学生共产党员等奖励,获得各类校级奖励24项。

宋业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级学生,07至08年度担任大学生科技协会副主席跟随学院电镀方面副教授做过多项课题(高频脉冲法电镀纯铁等)在校四年担任材料064班班长;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 “赴大王金泰集团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优秀社团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

许志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级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软件、CAD制图, 2006-07学年三等奖学金、2007-08学年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参加省级重点实践团队并获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08-09学年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杜莎莎: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热情乐观;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读书、网球和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努力积极,态度认真。

三等奖,第十一届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二等奖

流化床新型换热器

作品简介:流化床新型换热器是一台管程中带有固体颗粒的立式列管换热器,是换热器技术与传统的液-固流态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体。该换热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与普通列管式换热器基本相同,其独特之处在于换热器管程中流动流体夹带有一定规格和数量的固体颗粒,工艺流体进口与换热器管板之间设有分布板,管程出口设有液-固分离段。它可彻底消除换热器的结垢问题,使易结垢物料的换热操作能够满负荷、长周期稳定运行。流化床新型换热器突破了传统的不结垢换热器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使得换热器变得效率更高更加环保,投入生产后可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社会。

指导老师:王远成,高级工程师。1990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会员,1996年赴捷克工业大学研修一年,现在热能学院基础教研室从事工程热物理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热质对流扩散问题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团队名称:暖通科技创新团

队长:盖玉刚,党员,作品主要开发人,负责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全面协调队员间的各项工作。乐观、自信、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

队员:李昊,党员,班长,主要负责作品制作,遇事沉着冷静,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白春福,党员,主要负责作品前期准备与整个过程的服务工作;

苏博, 主要负责作品制作与市场调研,多次获得奖学金,创新意识强;

宋荣磊,党员,主要负责作品的动画制作,待人诚恳,责任心强;

赖景瑶,文秘,主要负责作品资料的整理与修改。

第十一届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

基于XML文档相似度的研究及在检索中的应用

作品简介: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即可扩展标记语言,它与HTML一样,都是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它的出现为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等应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XML文档的相似度计算是XML文档检索、聚类、分类等应用的基本问题,所以对XML文档相似度计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XML文档相似度研究的重要意思,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XML文档的内容和结构信息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XML文档间相似度的算法。该算法中,首先综合考虑编辑距离相似度和基于WordNet得到的语义相似度得到根据XML文档所生成的路径中节点的相似度;其次综合考虑了节点相似度和结点在路径中的位置根据我们基于LCS(最长公共了序列)问题提出的MSS(最长相似了序列)算法得到路径间的相似度;最后我们基于路径相似度提出了一种计算XML文档间相似度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得到XML文档间的相似度。我们提出了一个XML信息检索模型并初步实现了其原型系统。

指导老师:

宋玲:担任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训等。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齐鲁软件大赛等活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EI&ISTP收录的有10篇,参加国家级、省级及校内项目8项。

团队简介:本团队队员有何伟、杨同江、王震,指导老师宋玲。经过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学到了很到知识,动手能力得以锻炼。我们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每个队员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参加了“挑战杯”,并取得了国家三等奖的成绩

团队成员简介:

何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061计算机学院 网络061团支书;曾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学生等称号;并于2008年参加齐鲁软件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长期跟宋玲老师做一些学术项目实验。

杨同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061班宣传与组织委员,党员。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及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并于2008年参加齐鲁软件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长期跟宋玲老师做一些学术项目实验。

王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科062学生,认真好学,动手能力较强,对编程、算法等相关知识有浓厚的兴趣熟悉C/C++并擅长java。08年跟随宋玲老师做实验并加入何伟,杨同江组建的团队,利用实验中学到的知识进行XML文档相似度的研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