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教育基于课本,考试基于课本,但我们需要用实践来把内容追认给自己、追认给被未来从属的小年轻们。采访中,吕总提到,他最近看过十余篇硕士毕业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大多来自网络检索,鲜有新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不去检索,他们的毕业论文几乎写不出来。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将学习寄托于网络,却很少自己动脑进行思考,以至于这些高等院校的学生花费三年的时间却只能依靠网络检索的论文来应付毕业的难题。脑子都是越用越灵活的,长时间不进行有体验的思考,慢慢就会丧失掉思考的能力。
吕总说,从前,大家都是“求学”。刚刚恢复高考时,连课本都是学校油印的,在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都是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现在的我们已渐渐将之前的“求学”变成了“上学”,把主动求索变为了被动接受,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是被灌输知识,他们得到的是“知道”而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很多学生总想一毕业就可以得到一个高薪的工作,却并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究竟有没有那样的实力。吕总的公司曾聘请过几名博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取得预想的业绩。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长真本事,就要经过省察和体验,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真本事,才能体悟到工作、生活的意义,就会有幸福的人生。
拿着工程当课题做
“拿着工程当课题做”,这是吕总名片背面的一句话,令我们印象深刻。
吕总分享的观点值得探讨:课题来自于发现问题,是习惯于质疑的结果,自然会有所谓的优化与创新。而信息技术能延伸我们的认知水准,知而后行,行而后知,两者递次演进。借助于深度学习、深度分析,使基于系统优化的深度设计成为可能。多年以来,吕总提倡“综合集成动态设计方法”,是长期工作实践的体会和学习的结果。作为方法论,其中内涵包括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的内容。当前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才,既要具备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能力,又能善用信息技术这样的工具,正所谓“卓越工程师”。
安泰公司所在的安泰节能示范楼,入选了清华大学编著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2014年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代表了中国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的阶段性成就。4500平方米的安泰办公楼冬季供暖夏季供冷,营造出全年温度波动7摄氏度、相对湿度40-65%、空气质量良好的室内环境。在夏季供冷开始以后有接近一个半月时间,每天消耗约60度电,只有一台功率相当于3匹家用空调的水泵在运行,这让人难以置信。由于它的构造者找到了清晰的思路,在整体结构上精准地找到了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即使没有采用高标准隔热材料,楼体也能冬暖夏凉。安泰办公楼是目前地球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能耗最低的办公建筑!
就好比做一杯咖啡,我们要精心找到咖啡豆与牛奶的比例,这决定了它是一杯美式咖啡还是一杯卡布奇诺。
上世纪80年代初,信息技术西风东渐,天边一抹鱼肚白,大地依然沉睡。吕总的团队彻夜不眠,于1988年研制出全国第一台能投入使用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从此奠定了安泰创立的基础。
安泰公司的辉煌开始于1990年的亚运会空调自控工程,此工程包括亚运村汇宾大厦、亚运村11号公寓楼和12号公寓楼,整个投标过程令人惊叹。当年,这个来自山东的小公司与北京的三家知名企业竞标,招标公司要求他们分别阐述自己的方案,另外三家公司提问题,阐述顺序由他们抓阄决定。吕总抓到了第四,当他看到自己的号码时几乎就要放弃了,但是来都来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吕总留了下来。第一个人阐述后,吕总提出了三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问得这个经理哑口无言,而另外两家公司却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第二家公司讲完之后,吕总抛出了同样的三个问题,还是没有人可以回答。这时,第三家公司直接退出,放弃竞标。之后便是吕总自信满满的方案表述。讲述完毕,现场鸦雀无声,两位竞争者仍旧提不出任何问题。能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结果可想而知,吕总赢得了这次竞标。
吕总有一次无意中看到档案馆建设对室温控制的要求很高,有些档案馆即使配备了空调也因能耗高而用不起,吕总便开始着手档案馆节能方面的研究。“拿着工程当课题做”,安泰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承接了济南市委档案馆、国家烟草专卖局档案库房等工程……
一切源于热爱
吕总是位“实干家”,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做重复劳动。当年学校筹备建设暖通实验室,吕总知道这个消息后,放弃了山东省建筑设计院的工作,选择留在母校实验室,从事着“好汉不想干,赖汉干不了”的工作。每天,他穿着工装在实验室工作,别人觉得又苦又累,他却乐此不疲。有一次做实验,需要在试验期间开关阀门进行控制,而阀门却被一个土堆埋在了下面,他便自己一个人拿着铁锹“移走”了这座“大山”。
1982年在济宁抗生素厂参观实习的吕总了解到空调系统高能耗的现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吕总意识到自动控制的必要性,而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更加有效的方法。这在当时是一个行业内无人涉及的新概念。没有了技术支持,他便自己去研究,他为此自学微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编程,自己设计了电脑自动控制系统。虽然这是为专业服务,但是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跨度。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又何尝不可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自动控制普及之前,吕总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别人才刚刚接触,他就已经有了自己创造的系统,这个差距令同行们望尘莫及。所以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吕总喜欢称自己是一名工匠,他在谈话中也多次提到“学科交叉”。世界本是浑然一体,你进入的这个专业是否是你喜欢的?是否在心中已经告诉了自己“至此一生,再无其他”?其实,选错了专业也不代表偏离了梦想,把专业做精做实也不代表你就是人生赢家。人们都在划分专业,其实专业与专业之间一定有着层层叠叠密不可分的多种联系。不要想着,我是学暖通的,计算机跟我没有关系,或者说我是搞学问的,下地掘土就跟我没有关系。只要你想做、你喜欢做,那就不会有什么对不对口的问题,对的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创业还是就业
什么叫创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才叫创业。“创业”中有一个“创”字,就代表了它的初创性,别人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不叫创业。若是想要创业,就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要有自己的思路,还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风险预测与承受能力。创业不是因为一腔热血,别人能挣很多钱,我也要试一试,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有资金支持本就不易,还需要有独创的思路,这使创业难上加难。虽说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如果都像说的那么简单,也就不需要这样倡导了。
从最开始在济宁制药厂实习,再到学校实验室,然后慢慢做项目,又机缘巧合地带领团队从学校独立成立安泰,吕总笑着调侃说,一个暖通工程师创业,一个工匠来当老板,完全是历史性的误会!当然,偶然中的必然,兴趣爱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电子专业的热爱,让学暖通的吕总在专业交叉方面轻而易举,而在边缘学科范畴里工作容易出成果。吕总认为自己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其乐无穷。
许多大学生可能会认为做老板自由、放松,但是吕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过放松的感觉。因为事物的变化,已有的优势会消蚀掉。把握变化趋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基业长青。所谓的“惶者生存”。吕总说这话时语重心长,或许作为学生的我们没有体验,也无法理解,但这确实是肺腑之言。有一句比较现实的话,成功是三分运气,七分努力。运气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努力。
吕总建议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在应聘对薪资提要求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自己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价值,这也可以激励自己,审视自己的能力,找到方向,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保持生活情趣
在吕总办公室里,有一百多岁的既像地动仪又像钟表的音乐箱,有像柜子一样精致的收音机,有各种雕塑、名家的作品、像电报一样的计算器、老式台灯、老式电话、满柜子的CD、各种典藏版的历史书籍,还有他刚刚得到正在亲手修复的器物。一切美轮美奂,像一个精心陈列的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
吕总认为,生活就是自然、动手、自主、自立。他不喜欢一本正经地端坐着跟我们合影,而是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在与我们愉快的交谈中被我们抓拍,他喜欢这种愉快与自然。吕总办公室的墙上也挂着许多他和同事们一起活动的照片,都是抓拍的、自然的。吕总跟我们聊天时一直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诠释着对我们意义非凡的人生真谛。他就是这样一位亲切、可爱的老板。真正的成功不只是事业有成,还应该是过上自己愿意过的生活。现在有多少人拼命工作是为了努力赚更多的钱,到最后丧失了兴趣爱好,甚至冷落了亲人。当你疯狂致力于达到你想要的生活的时候,可能也是你慢慢失掉生活的时候。
人生在很多时候是苦,但如果你愿意为之付出,那就无苦而言。在大学时期,努力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当然也可以事事都会,事事都精。时刻明确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学会从心而欲,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生活中,要懂得主动发问。只有会及时思考、及时发问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取得一定的成功。做人做事一定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协调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的体验经历丰富起来,不要被旧的条条框框锁住,没了自己的步伐。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培养兴趣爱好,使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遵从内心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