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2021第20期】汲取精神力量 砥砺奋进前行

发布日期:2021-10-28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1年10月24日08:48 | 来源:光明日报

百年征程,精神永恒。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辉煌征程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仍是我们党跳动的血脉、前进的动力。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回溯这些伟大精神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必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将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劳动,或许是人生中最寻常的事情;勤劳,或许是中国人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劳动者对劳动的崇尚与热爱,不仅关乎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庭的责任,也关乎对社会的使命。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采写劳动精神述评,最让记者感动的,是生活在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笃信,付出就会有收获,辛勤劳动就能创造美好生活。耕耘土地,纺纱织布,他们不吝惜自己的汗水;服务客户,教育学生,他们不吝惜自己的耐心;探索自然,创作作品,他们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在党的领导下,一曲曲豪迈激越、铿锵有力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响彻云霄。

还记得2018年第一次见到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二局职工徐州时,他已经连续在国外修了6年铁路。2012年,徐州接上级指令,远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参与亚吉铁路的建设。在5年期满即将归国之际,他又接到调令,前往老挝参与中老铁路的建设,期限仍为5年。

6年中,多少个不眠夜通宵鏖战,多少次风雨里或烈日下的奔走,徐州已经不记得了。6年中,徐州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当工作与家庭难以两全时,他都毅然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说实话,如果现在让我再选一次,我可能会想陪在家人身边。”徐州说,“可我心中深知,只要祖国需要,我仍会义不容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工厂、在医院、在乡间、在社区,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广大劳动模范与亿万劳动者一起,胼手胝足、挥汗如雨地辛勤劳作,托举起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还需要精益求精的匠心。在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震惊世人的背后,有着“大国工匠”周永和与工友们的无数次“挑战不可能”。他们把40多万块反射面板,在离地100多米的高空中拼接成一体,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没有超过2毫米。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入海“遨游”的背后,有着蛟龙号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从业48年不断追求的极致。他仅凭双手捏捻搓摸和观察,就能判断0.2丝的误差,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创造了业界神话……每一个国之重器、每一个超级工程、每一项高精尖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如同灯塔指引方向,引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激励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用干劲、闯劲、钻劲谱写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艰苦奋斗、不懈拼搏,勇攀科学高峰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目前,三名航天员已经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起步晚、基础弱、技术门槛高的情况下启动,仅用20多年就敲开了建设空间站的大门。这不仅是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成果,而且依赖于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广大航天人在夜以继日的“攀高峰”“啃骨头”过程中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令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天南海北的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作为此次任务的唯一海上测控点,远望3号船早早地就启程前往任务海域进行各项准备。从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如今,远望号测量船已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一次次取得胜利。海上的信号时断时续,只能通过卫星电话在限定的时间段进行采访。他们坚定地告诉记者,虽然茫茫大海变幻莫测,但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一场劈波斩浪的征途,“我们跟祖国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周围,骆驼刺、梭梭草和胡杨顽强生长着,扎根这片戈壁荒漠的航天人在向天奋战的同时,也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不少人年纪轻轻就白了头,皮肤更是粗糙干裂。但记者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载人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和世界航天史上的伟大里程碑。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正是有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从不间断,才有今日中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中国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铸就史,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科学救国到科技报国,从科技兴国到科技强国,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创造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奇迹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被称作“天坑村”。曾经,四面绝壁犹如一圈难以跨越的高墙,将下庄人紧紧困住。近400名下庄村民中,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

1997年,毛相林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提出要修一条出山路,并带头签下了一份“生死状”。路通了,下庄村到县城的时间,由过去的两天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左右;路通了,村民们脱贫的窗口打开了。通过农业专家把脉,村里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县里也派来了果树栽种技术专家,手把手培训村民。

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脱了贫还要加油干,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精神不能丢!”说起下庄村的未来,毛相林信心十足。

下庄村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背后,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传奇。“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必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2020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又书写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抗击疫情,需要无数人的挺身而出。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断被凡人英雄感动着。为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干部、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防疫志愿者一直在路上;无数医护人员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毫无怨言、毫不退缩……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些在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中、在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中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必将化作激励人们继续砥砺奋进的澎湃动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华儿女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龚亮、李慧、杜羽、方莉、詹媛、晋浩天、刘坤、任欢、李睿宸、崔兴毅、章文)

传承西柏坡精神 书写新时代赶考答卷

2021年10月23日08:32 | 来源:经济日报

  西柏坡,一个太行山东麓的小山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享有“两个务必”诞生地、“赶考”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盛誉。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70多年来,“两个务必”警示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优良作风;“赶考之问”,让共产党人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西柏坡精神,激励着广大共产党员砥砺奋进,牢记初心使命。

  “两个务必”的深邃思索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此时,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即将完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

  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得住胜利的“大考”?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

  西柏坡纪念馆在布展时,专门设计制作了“两个务必”墙,用黄河壶口瀑布作背景,寓意“两个务必”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展品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用过的桌椅,深刻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些展品始终警醒党员干部只有保持“两个务必”,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书写新的更加优异的赶考答卷。

  西柏坡主题陈列馆“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第八展厅,有一块展板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到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党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西柏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阐释了如何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团结统一”的强劲动力

  1948年上半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顺应全国人民愿望,发布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由此拉开了协商建国的序幕。

  在距离西柏坡十几公里的平山县岗南镇李家庄村,坐落着中央统战部旧址。

  “这里是‘同心林’,中间高大挺拔、绿意盎然的苍松代表中国共产党,旁边10棵松树紧紧环绕,分别代表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和工商联。”站在旧址外的广场前,讲解员刘昆介绍,这11棵松树组成的“同心林”,象征社会各界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等担当和作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创造力、凝聚力、号召力。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西柏坡村恶石沟西岸的一块空地上,以旧房基当作主席台,台下100多位代表席地而坐,以地为凳、以膝为桌,召开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这是先期进驻西柏坡的中央工委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在这个简陋的会场里,诞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年10月10日正式向全国公布。一年多后,解放区有一亿六千多万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党为人民,民心向党。分得土地的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缴粮支前,为人民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步伐。

  几十年后,李家庄村挖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立宁告诉记者,近几年,在各方力量帮扶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盘活责任田、宅基地和空闲地、山场资源这“三块地”,引入社会资本,培育富民产业。2020年,村集体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90万元和2.5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44倍和3.8倍。

  “赶考之路”的接力答卷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革命转向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军事、外交、党建、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新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誓言。

  在西柏坡纪念馆,透过展览展示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描绘的新中国宏伟蓝图、所确定的新中国大政方针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所作的政策、理论、经济等方面的准备。这些展陈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有着建设新世界的强烈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在河北省,“弘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已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作为西柏坡精神发祥地、“进京赶考”出发地,平山县近年来通过“以红带绿、融合发展”,交出了脱贫攻坚的优秀答卷: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县6.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几年来,河北不断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奋力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壮美答卷。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河北产业转移、生态环境建设、交通一体化实现率先突破;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76个冬奥项目全部提前完工,张家口首都“两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作者:李亮(转载)

编审:李洪营

终审:张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