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研论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科研论文 > 正文

王琦课题组在生态环境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论文:揭示黄河三角洲生态网络空间结构与供需关系时空演化过程

时间:2024-08-26   来源: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作者:   阅读: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覆盖无序转变不仅严重威胁自然生态安全,还会显著影响人类生态需求,进一步加剧了生态供需关系的不平衡。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流域下游极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不仅承担着自然生态过程循环的核心功能,还面临着自然生态供给不足与人类生态需求过高的问题。因此,揭示区域内部生态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动态流通关系变化对自然生态过程循环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解决生态供需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耦合自然生态过程循环与人类生态需求的生态供需网络构建框架。基于区域内部生态过程与服务动态流通关系的洞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生态供需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供需强度、生态供需能力和生态供需均衡度三个方面来揭示区域内部生态供需关系的演化规律。该指标体系与基于图论的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相辅相成,为更精细尺度的生态优化实践提供了精准的参考依据和更全面的视角。

该研究模拟了黄河三角洲200020102020年的生态供需网络,并揭示了其空间结构和供需关系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供给网络要素数量持续变少,而需求网络要素数量则持续增多。两者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导致生态供需网络要素的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加重。尽管生态供给网络结构变化剧烈程度显著高于生态需求网络结构变化,但生态供需网络整体结构却逐步变好。然而,在生态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空间连通性不均衡变化的耦合影响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网络供需关系总体上正逐步恶化。所提出的两区、三带、四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能够兼顾黄河三角洲及海岸带湿地生态过程循环和人类生态需求。该研究从区域内动态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角度发展了生态网络在供需关系评价方面的理论,可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论文信息:Zhang, Z. (一作:张哲), Wang, Q.†,* (共同一作/通讯:王琦), Feng, Y.* (共同通讯:冯幼贵), Sun, Y., Liu, N., Yan, 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ecological network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 471, 143388. (中科院1Top, IF 9.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3388



审稿:孙英君

编审:王会蒙

终审: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