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专栏

[安全知识]网络诈骗

发布时间:2025-10-17 作者: 来源:

[安全知识]网络诈骗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谣言通过互联网传播,这些未经证实、虚构或歪曲事实的信息,常以误导性内容引发公众误解、恐慌或不当行为。

一、网络谣言常见类型

(一)民生类谣言

多围绕衣食住行制造焦虑,如“某品牌食用油检出致癌物”“本市出现病例等虚假预警,或编造“快递单泄露个人信息会被用于诈骗的不实风险。

(二)健康类谣言

以“伪科学误导养生观念,如“吃木耳能清肺除尘“喝骨头汤能补钙,以及借重大疾病编造的“某草药可以治愈癌症等虚假疗法。

(三)社会类谣言

对公共事件断章取义或虚假细节,如交通事故后编造“当事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或借自然灾害散布“某地将发生9级以上台风的无依据预测。

(四)热点关联类谣言

蹭明星、政策、节目等热点博流量,如“某明星嫖娼的虚假八卦,或“中秋假期高速收费上涨的不实政策解读。

二、网络谣言的识别方法

(一)查看信息来源,辨别发布人员

优先信任官方平台(政府官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机构(医院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发布的内容,警惕“不明来源“网友爆料“内部人士透露等模糊表述。

(二)相信科学依据,拒绝不实信息

健康类、技术类谣言可通过查询专业数据库(如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国知网)、咨询领域专家验证,避免被“伪科学话术(如“量子排毒“基因修复水杯”)误导。

(三注重传播载体,勿信违规组织

谣言多在非正规社交群组(无审核的微信群、QQ群)、小众短视频账号、匿名论坛传播,正规媒体发布的内容会经过多层审核,谣言概率极低。

(四)控制自身情绪,防止情绪“绑架

谣言常刻意煽动焦虑、愤怒、恐慌等情绪,如“再不囤货就断货了“某群体故意害人”,通过情绪绑架降低公众判断力。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步骤

(一)不信谣,不传谣

看到疑似谣言时,不转发、不评论、不点赞,避免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尤其不要截图转发至私人社交圈。

(二)留证据,注留痕

若谣言涉及自身或他人权益,可截图保存谣言内容、发布账号信息、传播时间等,作为后续举报或维权的证据或维权的依据。

(三)主动举,勿包庇

通过平台内置功能举报(如微信“投诉-造谣诽谤、微博“举报-不实信息”),或向官方部门反馈(拨打12377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或登录其官网举报)。

(四)澄谣言,解误导

若身边亲友已轻信谣言,可分享权威信息耐心解释,避免生硬反驳,用事实帮助对方理性判断(如“国家卫建委刚发布说明,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四、防范谣言的建议

(一)定期关注官方账号

在社交平台关注当地政府、卫健委、应急管理局等官方账号,第一时间获得真实信息,减少信息差。

(二)培养“延迟判断习惯

面对突发热点信息,不急于下结论,等待1-2小时后查看权威是否跟进报道,避免“先入为主

(三)提升信息素养

主动学习基础传播规律,从根本上降低被谣言误导的概率。

审稿:刘泽宇

编审:邢 琳

终审:单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