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天地里,大学生们尽情追逐梦想、拓展知识。然而,诈骗分子也将目光瞄准了这片 “沃土”,他们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为了帮助同学们筑牢安全防线,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和个人信息,特编写本防骗指南。
一、常见诈骗类型
(一)网络诈骗
网络刷单诈骗:诈骗分子以轻松赚取高额佣金为诱饵,先给予小额返利获取信任,随后诱导学生投入大额资金,最终卷款跑路。
网络贷款诈骗:打着 “低息贷款”“快速放款” 的旗号,要求学生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一旦转账,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网络游戏诈骗:在游戏中以出售游戏账号、装备为由,骗取学生的钱财,或者诱导学生点击恶意链接,导致账号被盗、资金受损。
(二)电信诈骗
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学生将资金转移到 “安全账户”,实则是诈骗陷阱。
助学金诈骗:冒充学校老师或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需要手续费为由,骗取学生的钱财。
猜猜我是谁诈骗:诈骗分子打电话让学生猜猜自己是谁,一旦学生说出某个名字,便顺势冒充该人,以各种理由借钱。
(三)校园内诈骗
推销诈骗:诈骗分子混入校园,以推销文具、生活用品、学习资料等为由,以次充好,高价售卖,或者收取定金后不发货。
兼职诈骗:以提供兼职工作为幌子,要求学生缴纳押金、培训费等,或者以完成任务量为由,拖欠工资,甚至要求学生从事违法活动。
交友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与学生交友,骗取信任后,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者诱导学生参与赌博、投资等活动。
二、防骗要点
(一)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于陌生人的信息和要求,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遇到涉及钱财的问题,一定要谨慎对待,不要盲目转账。
(二)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
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学生证等重要证件,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在网络上填写个人信息时,要注意保护隐私,不要在不可信的网站或平台上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三)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遇到诈骗时,能够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发现自己遭遇了诈骗,要及时向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报案,不要因为害怕或害羞而隐瞒不报。
三、案例分析
(一)网络刷单诈骗案例
某高校学生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则刷单兼职信息,称每单佣金可达 10 - 50 元。小李心动不已,按照对方的要求完成了几单小额刷单任务,并成功收到了返利。随后,对方诱导小李进行大额刷单,小李转账 5000 元后,却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二)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例
学生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的电话,称他涉嫌洗钱犯罪,要求他将资金转移到 “安全账户” 进行调查。小王被对方的威严语气吓到,慌乱之中按照对方的指示,将自己的生活费 8000 元全部转到了指定账户,事后才发现被骗。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诈骗分子的手段虽然多样,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就能够有效避免上当受骗。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本防骗指南,牢记防骗要点,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